<track id="phcyc"></track>

<pre id="phcyc"><ruby id="phcyc"><menu id="phcyc"></menu></ruby></pre>
<pre id="phcyc"></pre>
    <table id="phcyc"><option id="phcyc"></option></table>
  1. <track id="phcyc"></track>
    <pre id="phcyc"><ruby id="phcyc"></ruby></pre>
  2. <td id="phcyc"></td>

    正在閱讀:

    日本農協的75年興衰,能給中國供銷社提供哪些啟示和教訓?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日本農協的75年興衰,能給中國供銷社提供哪些啟示和教訓?

    日本農協的業務涵蓋多個領域,包括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統一收購農產品,為農戶提供融資、保險和醫療保健等業務。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5日,日本千葉縣北部八街市,當地農民在陽光下開始晾曬收獲的花生。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王文倩(桃山學院大學經濟博士在讀,日本農協職員)

    日前,一篇名為《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基本覆蓋全省鄉鎮》的報道引發了供銷社是否要回歸的熱議。實際上,在日本存在著一個與供銷社類似的農業協作組織,且在過去75年的日本農業生產和生活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一套比較成熟的經營體系,這個鄰國農協的運作方式、經驗和教訓,或許可以給中國帶來一些啟示。

    日本農協全稱為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簡稱為農協,是農戶以及小規模農業法人組等農業從業者自發聯合自主經營的互助性農業經濟組織。其前身為明治時期的產業組合,1943年為適應戰時統治經濟改編為農業會。二戰結束之后,日本政府在全國推行戰后改革,因戰后糧食短缺,物資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農協接替農業會,在統籌生產和物資分配上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日本農協短時間內迅速成立并覆蓋日本全國,為日本戰后解決糧食難問題和經濟再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農協的成立是自下而上的,首先在全國范圍內以市町村行政區劃為單位成立單位農協(基層農協),各個單位農協(基層農協)服務于當地的會員非會員;接著為了統籌各個單位農協(基層農協),向上成立都道府縣級聯合會,各個縣級聯合會最終匯集于全國聯合會,以此把全國的農協連結在一起。因此,日本農協既有地方性又有全國性,從地方到中央,建立起了一個嚴密的農協組織。截至20224月份,日本全國現存單位農協(基層農協)551個,各個單位農協(基層農協)既相互連結,又各自獨立,在各自的地方發揮著作用。

    數據來源:日本農協官網

    農協最初是由政府授權短時間大范圍成立,又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政府的多項優惠政策的大力扶持。日本政府為了發展現代農業,將農業的“經濟大權”交到了農協的手中。由于戰后的特殊背景,農協被允許從事幾乎所有行業的業務,可以說是“萬能法人”。例如,銀行只能進行金融業務,不可兼任其他業務。但農協可進行的業務范圍涵蓋了方方面面,從農業、銀行、保險到婚姻介紹所、游樂園、殯葬行業等等。并且農協需要繳納的法人稅比一般普通法人低。從2021年數據來看,普通法人稅為23.2%,農協等特殊團體的法人稅為19%。

    再比如,農協不受反壟斷法的約束,可以任意定價,使得一般企業在農協面前無法公平競爭。農協在這些優惠政策的扶持下,力量逐漸壯大。通過集中農業從業者的權利,已經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因為將農業從業者集中了起來,有些地方上的農協甚至有左右政治選舉的力量。每年到地方選舉投票的時候,都會有議員來訪問農協的上位者,來爭取農協對議員的支持。

    日本農協主要的運營主體為組合員(會員),其運營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利益,而是為了提高組合員(會員)的生產生活水平,要成為組合員(會員)需要繳納投資金(可以理解成購買上市公司股票,在年末結算有結余的情況下按投資金的比率進行分紅)。組合員分為正組合員(正式會員)和準組合員(準會員)。其中正組合員(正式會員)必須為農業從業者,享受農協的一切資源使用權,在每年舉行的農協代表大會中,有決議權和投票權(一人一票)。準組合員(準會員)則為非農業者,可以使用農協的資源,但沒有決議權和投票權。

    近年來由于農業從業人員的減少,以及非農業人員的加入,準組合員(準會員)已經占組合員(會員)總人數的60%以上。據20213月的統計結果,正組合員(正式會員)人數為409萬人,準組合員(準會員)人數為631萬人。另外非組合員(非會員)也可以使用農協的一部分資源,但有條件限制。

    不同于歐美的專業農協,日本農協基本上都是以綜合農協的形式存在。業務涵蓋多個領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指導事業。這是農協的基礎事業,也是主要工作之一。這部分的事業沒有任何收益,主要是為了提高組合員的生產生活水平而提供的一項服務。比如,農協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的農業技術指導員,每種作物都有“專人專管”。農協會定期組織生產同一農產品的農戶舉行例會,以共享農業生產遇到的問題以及情況,在農業指導員的參與下共同商討解決措施。2020年度,農協的技術指導員人數為15300人,對農戶的個別訪問達到年間165萬次。

    第二,經濟事業。經濟事業分為販賣事業購買事業。販賣事業是指農協會按照市場情況,以一定價格,統一收購組合員(生產的農產品,進行集中販賣。根據市場的供需情況等來提高組合員的農業所得,避免谷賤傷農,這是日本農協一直以來致力的工作。另一方面,日本農協也在努力通過賦予農產品品牌價值來增加農產品的價格,比如隨著日本大米、日本和牛等品牌影響力的增加,日本對世界的農產品出口加大。2020年度,有對外出口業務的農協比例為43.8%,增加販賣渠道,也為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收入提供了新的方向。

    購買事業是組合員可以通過農協購買農業生產必須的物資以及生活必需品,比如肥料、農藥、農機等生產物資,以及大米、毛巾等食品和日用品。大批量的購買可以降低物資價格,另外,購買的物資由農協職員直接送貨上門,十分便利。為了減少農業從業者的負擔,日本農協還致力于從生產物資以及生長技術兩方面著手降低生產成本。

    第三,信用事業,通俗來說就是銀行業務,相當于中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這是任何人(包括非組合員)都可以使用的金融服務。另外,農協還對組合員量身定做融資產品,幫助組合員解決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資金不足問題。

    以大阪為例,購買農機建設大棚的貸款上限為1800萬日元,貸款時間為10年以內。大阪農業基金協會會提供保證費用的全額補貼。另外,職員進行上門存取款服務是農協的一大特色。農協的客戶群體相對來說平均年齡高,上門服務省去了專門去銀行排隊等候的麻煩,為生活提供了便利。

    第四,共濟事業,也就是保險事業。除了跟一般民間保險一樣有住房、人身等保險產品,也有大棚保險等針對于農業生產的保險產品,為組合員可以安心的生產生活提供保障。農協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和需求制定專屬的保險計劃,今年4月,農協新增了“認知癥共濟”,為相關疾病的預防、發現和治療提供幫助。

    第五是厚生事業。農協的厚生事業是為組合員開展的醫療保健事業。例如每年都會舉行健康診斷等,另外一些農協還經營醫院。隨著日本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老人的護理問題也提上日程,開展護理保險服務的農協逐漸增多,以充實老年人的生活以及對老年人進行生活支援。截至2021年3月,農協在全國開辦了105家醫院,60家診所,農村健康診斷中心21家,老人護理所32家。

    除此之外,日本農協還有觀光、雜志出版、日本農業新聞等事業,從各個方面豐富組合員的生產生活。例如日本農業新聞,是日本唯一一家日刊農業專業報紙,自1928年創辦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新聞報紙上的食品農業食譜等各種信息,可以充實民眾的文娛生活。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8%,為了保護本國農業,農協開啟了倡導“國產國消”運動,以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政是由農業議員和農協以及農水省三者一起制定的。為了保護本國農業,2021年《種苗法》改訂,嚴禁將1900類作物的種子或者苗木流到國外。另外,日本也加強了一些“高奢”水果的“知識產權”保護,以應對這方面的挑戰。比如,日本石川縣的“浪漫紅寶石葡萄”拍賣價格高達140萬日元一串,但卻在韓國被搶先注冊品牌。

    不過,發展了70多年、滲透進日本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農協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日本糧食自給率長期低迷,對農產品進口依賴性高達60%。隨著農業的長期衰弱,農業從業者的收入也不樂觀,加上老齡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人放棄農業,在農地上建起了公寓,做起了不動產,而這部分的收益存入農協。金融事業成為農協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業事業則長期赤字,需要金融事業來填補。另外,農業從業人員和農地的減少,使得部分農協的職能越來越與單純的銀行趨于相同,農協對于農業的作用越來越弱。農業功能衰弱,農協卻在高速發展,質疑不斷,甚至出現了“農協的存在沒有必要”的聲音。

    于是,為了保護日本的農業,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收入,推動農業的大力發展,增加自我競爭力,挽回民眾的信任,日本農協自2015年開始了自我改革,以我所在的大阪農協為例,改革內容包括提供農地配對服務(即統籌棄耕農地,提供給想到租借農地的人),開展“農業塾”,為缺少人手的農業從業者推薦勞動力,租借農機機具等。這些改革措施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已初具成果。棄耕農地越來越多的被利用;“農業塾”已經開辦三期,越來越多的人來學習。

    未來日本農協是日漸沒落還是重回輝煌?我認為跟隨時代的步伐,日本農協或許可以發現新的機遇。一是互電商的崛起。隨著商的興起,一些農業選擇網出售自己的農產品,也給農協造成了一些壓力。于是農協被迫在隨著時代的浪潮,開啟了“互聯網銷售時代”。通過建立官方網絡市場,來增加自己的販賣渠道。但遺憾的是相比較與一些熱門電商網站,似乎處于下風。

    另外,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在出行限制和倡導“居家生活”的影響下,日本出現家庭菜園熱潮。不少人開始租借農地或者在自家陽臺開始自己的“農業生活”。對于農業從業者逐漸下降的日本,無疑不是一個新的契機。

    日本農協能否借此提高民眾對農業的關心和發展農業的熱情,是否能夠利用好互聯網這各大市場,開辟新的發展模式,以實現自我改革的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https://www.maff.go.jp/j/keiei/sosiki/kyosoka/index.html
    2. https://org.ja-group.jp/pdf/jafactbook/jafactbook_2022.pdf
    3. https://org.ja-group.jp/message/wp/wp-content/uploads/2021/03/up20210305101136551.pdf
    4. https://life.ja-group.jp/?_gl=1*169vpak*_ga*MTIxODU3NDU3OS4xNjY3ODMyOTc0*_ga_B51R2HWGBL*MTY2NzgzOTI1Ny4yLjEuMTY2NzgzOTg3Ni42MC4wLjA.
    5. https://www.jacom.or.jp/noukyo/tokusyu/2019/10/191024-39458.php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日本農協的75年興衰,能給中國供銷社提供哪些啟示和教訓?

    日本農協的業務涵蓋多個領域,包括為農戶提供技術指導,統一收購農產品,為農戶提供融資、保險和醫療保健等業務。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5日,日本千葉縣北部八街市,當地農民在陽光下開始晾曬收獲的花生。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王文倩(桃山學院大學經濟博士在讀,日本農協職員)

    日前,一篇名為《湖北基層供銷社恢復重建至1373個,基本覆蓋全省鄉鎮》的報道引發了供銷社是否要回歸的熱議。實際上,在日本存在著一個與供銷社類似的農業協作組織,且在過去75年的日本農業生產和生活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一套比較成熟的經營體系,這個鄰國農協的運作方式、經驗和教訓,或許可以給中國帶來一些啟示。

    日本農協全稱為日本農業協同組合(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簡稱為農協,是農戶以及小規模農業法人組等農業從業者自發聯合自主經營的互助性農業經濟組織。其前身為明治時期的產業組合,1943年為適應戰時統治經濟改編為農業會。二戰結束之后,日本政府在全國推行戰后改革,因戰后糧食短缺,物資不足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農協接替農業會,在統籌生產和物資分配上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日本農協短時間內迅速成立并覆蓋日本全國,為日本戰后解決糧食難問題和經濟再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農協的成立是自下而上的,首先在全國范圍內以市町村行政區劃為單位成立單位農協(基層農協),各個單位農協(基層農協)服務于當地的會員非會員;接著為了統籌各個單位農協(基層農協),向上成立都道府縣級聯合會,各個縣級聯合會最終匯集于全國聯合會,以此把全國的農協連結在一起。因此,日本農協既有地方性又有全國性,從地方到中央,建立起了一個嚴密的農協組織。截至20224月份,日本全國現存單位農協(基層農協)551個,各個單位農協(基層農協)既相互連結,又各自獨立,在各自的地方發揮著作用。

    數據來源:日本農協官網

    農協最初是由政府授權短時間大范圍成立,又在之后的發展過程中,受到政府的多項優惠政策的大力扶持。日本政府為了發展現代農業,將農業的“經濟大權”交到了農協的手中。由于戰后的特殊背景,農協被允許從事幾乎所有行業的業務,可以說是“萬能法人”。例如,銀行只能進行金融業務,不可兼任其他業務。但農協可進行的業務范圍涵蓋了方方面面,從農業、銀行、保險到婚姻介紹所、游樂園、殯葬行業等等。并且農協需要繳納的法人稅比一般普通法人低。從2021年數據來看,普通法人稅為23.2%,農協等特殊團體的法人稅為19%。

    再比如,農協不受反壟斷法的約束,可以任意定價,使得一般企業在農協面前無法公平競爭。農協在這些優惠政策的扶持下,力量逐漸壯大。通過集中農業從業者的權利,已經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因為將農業從業者集中了起來,有些地方上的農協甚至有左右政治選舉的力量。每年到地方選舉投票的時候,都會有議員來訪問農協的上位者,來爭取農協對議員的支持。

    日本農協主要的運營主體為組合員(會員),其運營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利益,而是為了提高組合員(會員)的生產生活水平,要成為組合員(會員)需要繳納投資金(可以理解成購買上市公司股票,在年末結算有結余的情況下按投資金的比率進行分紅)。組合員分為正組合員(正式會員)和準組合員(準會員)。其中正組合員(正式會員)必須為農業從業者,享受農協的一切資源使用權,在每年舉行的農協代表大會中,有決議權和投票權(一人一票)。準組合員(準會員)則為非農業者,可以使用農協的資源,但沒有決議權和投票權。

    近年來由于農業從業人員的減少,以及非農業人員的加入,準組合員(準會員)已經占組合員(會員)總人數的60%以上。據20213月的統計結果,正組合員(正式會員)人數為409萬人,準組合員(準會員)人數為631萬人。另外非組合員(非會員)也可以使用農協的一部分資源,但有條件限制。

    不同于歐美的專業農協,日本農協基本上都是以綜合農協的形式存在。業務涵蓋多個領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指導事業。這是農協的基礎事業,也是主要工作之一。這部分的事業沒有任何收益,主要是為了提高組合員的生產生活水平而提供的一項服務。比如,農協配備具有專業知識的農業技術指導員,每種作物都有“專人專管”。農協會定期組織生產同一農產品的農戶舉行例會,以共享農業生產遇到的問題以及情況,在農業指導員的參與下共同商討解決措施。2020年度,農協的技術指導員人數為15300人,對農戶的個別訪問達到年間165萬次。

    第二,經濟事業。經濟事業分為販賣事業購買事業。販賣事業是指農協會按照市場情況,以一定價格,統一收購組合員(生產的農產品,進行集中販賣。根據市場的供需情況等來提高組合員的農業所得,避免谷賤傷農,這是日本農協一直以來致力的工作。另一方面,日本農協也在努力通過賦予農產品品牌價值來增加農產品的價格,比如隨著日本大米、日本和牛等品牌影響力的增加,日本對世界的農產品出口加大。2020年度,有對外出口業務的農協比例為43.8%,增加販賣渠道,也為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收入提供了新的方向。

    購買事業是組合員可以通過農協購買農業生產必須的物資以及生活必需品,比如肥料、農藥、農機等生產物資,以及大米、毛巾等食品和日用品。大批量的購買可以降低物資價格,另外,購買的物資由農協職員直接送貨上門,十分便利。為了減少農業從業者的負擔,日本農協還致力于從生產物資以及生長技術兩方面著手降低生產成本。

    第三,信用事業,通俗來說就是銀行業務,相當于中國的農村信用合作社。這是任何人(包括非組合員)都可以使用的金融服務。另外,農協還對組合員量身定做融資產品,幫助組合員解決在農業生產中遇到的資金不足問題。

    以大阪為例,購買農機建設大棚的貸款上限為1800萬日元,貸款時間為10年以內。大阪農業基金協會會提供保證費用的全額補貼。另外,職員進行上門存取款服務是農協的一大特色。農協的客戶群體相對來說平均年齡高,上門服務省去了專門去銀行排隊等候的麻煩,為生活提供了便利。

    第四,共濟事業,也就是保險事業。除了跟一般民間保險一樣有住房、人身等保險產品,也有大棚保險等針對于農業生產的保險產品,為組合員可以安心的生產生活提供保障。農協可以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和需求制定專屬的保險計劃,今年4月,農協新增了“認知癥共濟”,為相關疾病的預防、發現和治療提供幫助。

    第五是厚生事業。農協的厚生事業是為組合員開展的醫療保健事業。例如每年都會舉行健康診斷等,另外一些農協還經營醫院。隨著日本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老人的護理問題也提上日程,開展護理保險服務的農協逐漸增多,以充實老年人的生活以及對老年人進行生活支援。截至2021年3月,農協在全國開辦了105家醫院,60家診所,農村健康診斷中心21家,老人護理所32家。

    除此之外,日本農協還有觀光、雜志出版、日本農業新聞等事業,從各個方面豐富組合員的生產生活。例如日本農業新聞,是日本唯一一家日刊農業專業報紙,自1928年創辦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新聞報紙上的食品農業食譜等各種信息,可以充實民眾的文娛生活。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8%,為了保護本國農業,農協開啟了倡導“國產國消”運動,以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政是由農業議員和農協以及農水省三者一起制定的。為了保護本國農業,2021年《種苗法》改訂,嚴禁將1900類作物的種子或者苗木流到國外。另外,日本也加強了一些“高奢”水果的“知識產權”保護,以應對這方面的挑戰。比如,日本石川縣的“浪漫紅寶石葡萄”拍賣價格高達140萬日元一串,但卻在韓國被搶先注冊品牌。

    不過,發展了70多年、滲透進日本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農協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日本糧食自給率長期低迷,對農產品進口依賴性高達60%。隨著農業的長期衰弱,農業從業者的收入也不樂觀,加上老齡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人放棄農業,在農地上建起了公寓,做起了不動產,而這部分的收益存入農協。金融事業成為農協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業事業則長期赤字,需要金融事業來填補。另外,農業從業人員和農地的減少,使得部分農協的職能越來越與單純的銀行趨于相同,農協對于農業的作用越來越弱。農業功能衰弱,農協卻在高速發展,質疑不斷,甚至出現了“農協的存在沒有必要”的聲音。

    于是,為了保護日本的農業,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收入,推動農業的大力發展,增加自我競爭力,挽回民眾的信任,日本農協自2015年開始了自我改革,以我所在的大阪農協為例,改革內容包括提供農地配對服務(即統籌棄耕農地,提供給想到租借農地的人),開展“農業塾”,為缺少人手的農業從業者推薦勞動力,租借農機機具等。這些改革措施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已初具成果。棄耕農地越來越多的被利用;“農業塾”已經開辦三期,越來越多的人來學習。

    未來日本農協是日漸沒落還是重回輝煌?我認為跟隨時代的步伐,日本農協或許可以發現新的機遇。一是互電商的崛起。隨著商的興起,一些農業選擇網出售自己的農產品,也給農協造成了一些壓力。于是農協被迫在隨著時代的浪潮,開啟了“互聯網銷售時代”。通過建立官方網絡市場,來增加自己的販賣渠道。但遺憾的是相比較與一些熱門電商網站,似乎處于下風。

    另外,隨著新冠疫情的蔓延,在出行限制和倡導“居家生活”的影響下,日本出現家庭菜園熱潮。不少人開始租借農地或者在自家陽臺開始自己的“農業生活”。對于農業從業者逐漸下降的日本,無疑不是一個新的契機。

    日本農協能否借此提高民眾對農業的關心和發展農業的熱情,是否能夠利用好互聯網這各大市場,開辟新的發展模式,以實現自我改革的成功?讓我們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https://www.maff.go.jp/j/keiei/sosiki/kyosoka/index.html
    2. https://org.ja-group.jp/pdf/jafactbook/jafactbook_2022.pdf
    3. https://org.ja-group.jp/message/wp/wp-content/uploads/2021/03/up20210305101136551.pdf
    4. https://life.ja-group.jp/?_gl=1*169vpak*_ga*MTIxODU3NDU3OS4xNjY3ODMyOTc0*_ga_B51R2HWGBL*MTY2NzgzOTI1Ny4yLjEuMTY2NzgzOTg3Ni42MC4wLjA.
    5. https://www.jacom.or.jp/noukyo/tokusyu/2019/10/191024-39458.php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免费人成视频欧亚,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深夜福利av女人天堂,男人女人影院大全